top of page
2020寒-IMG_7070.jpeg

台東共備工作坊

在不同中找到交集,共同打造優質教育!

提到瑩光,許多人想到的是每年寒暑假舉行的臺東共備工作坊。每年寒暑假,共備工作坊聚集了不同背景、地區、教學年段與學科的教師們,大家帶著在教室中面臨的難題來到工作坊進行對話並尋找解答,互相交流、學習成長、彼此關懷,這些正是共備工作坊難能可貴之處。

共備工作坊採用小組方式,每一組學員搭配協作員一起討論課程,在重視「實踐」的原則下,學員透過實際操作課程來改善教學方式,逐步轉化教育知識,並將這些經驗帶回學校運用、分享,影響更多的教師與學生。

教師在共備工作坊當中獲得的不只是專業上的能力、教育的心法,更是找到未來教育路上一起努力的夥伴,協力為孩子打造適合成長的學習土壤,持續進步,深耕教育。

 計畫小百科 

臺東共備工作坊自2015年暑假開始辦理,至今已辦了13屆,歷年參與學員累計超過千人,報名的學員不僅有來自全臺各地以及海外的教師,也有來自其他教育相關單位或非營利組織的教育夥伴以及在學師培生。這些年,隨著參與人數的持續成長,活動場地從小教室轉移到可容納上百人的藝文中心。

 計畫角色 

學員、協作員、實習協作員。

參與工作坊帶來的教學改變

| 什麼是沒有意義?考完試就忘了就是沒有意義的 |

「這是一場身為教師都應該去的工作坊」提起臺東共備工作坊,蕭宇青老師這麼說到。宇青老師任教於臺中華盛頓雙語小學,報名的起心動念是因校內自然教師人數不多,對話與交流學習的機會少,因此平時就積極地主動參加各項校外研習來提升教學專業,即使交通遙遠、必續花費大量額外時間,但其他參加者的心得回饋讓宇青老師下定決心報名。

首次參與,宇青老師就有很大的收穫:「不只來自偉瑩老師的引導,還有同組討論與試教觀議課環節,對我的教學設計有很大的幫助。共備工作坊最厲害的是『跨領域』,每個領域都可以用大概念帶進去,讓你抓到核心思維、關鍵提問。」說起參加共備工作坊後在教學上有什麼改變,宇青老師分享:「我在設計教案時就會比較去抓核心思維,不會教過多沒有意義的東西。什麼是沒有意義?考完試就忘了就是沒有意義的。」

 

| 告訴自己與孩子:別關在臺東,要踏出去看世界 |

來自臺東高商國文科的呂蕙芸老師已是第十次參加共備工作坊,蕙芸老師分享持續參與的原因與動力,是因為看見孩子的需求:「我覺得就是一直想要進步的感覺。你看著孩子,他的眼神會讓你覺得『我好想要再告訴你更多的事情』,但是我如果沒有再更努力的話,好像我的進步空間也小。所以我就覺得每一年都應該來充電,跟各地的教師一起學習。」蕙芸老師也提到,臺東地區的教師共備氣氛不如其他地區活絡,因此藉著共備工作坊備課交流的機會,能了解其他教師的教學從哪些角度切入,以刺激自己多元思考。在共備工作坊中遇見其他地區的教師,也給了他非常大的刺激:「他們大老遠從其他地區拖著行李箱過來臺東,只為了自己的學生,讓我感受到外面教師是多麼上進跟努力,所以我也會把這樣的觀念告訴孩子,不要把自己關在臺東,要出去外面看看世界。」

2020寒-IMG_6796.JPG
2020寒-IMG_6480.JPG

以共備匯集教學現場能量

 

| 從學員變協作員,從關注自己到引導他人 |

在共備工作坊中,協作員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協作員們不僅陪伴組員一起討論,也提供自身經驗與知識,引導小組聚焦問題,他們既是指引航道的引導者,但同時也持續從工作坊中學習到寶貴經歷。

多次參與的方姿文老師任教於高雄市小港高中,一開始以學員身份參與,之後轉為協作員。回憶起參加動機,姿文老師在校內進行跨領域課程設計時,感受到教學專業上的不足,因此與校內夥伴一同報名共備工作坊。參與幾次後,成為協作員,帶領藝術群的教師們共備。姿文老師提到學員與協作員兩種不同角色參與的差異:「當學員時比較專注在自己,利用共備工作坊的機會重新思考、調整自己的課程;轉為協作員後則要關注在組員,必須意識到大家的困難點,而且還不能夠直接講明,就像進到課堂跟學生相處時,不能直接給答案,而是用提問幫助學生思考。」

 

| 大多數都是單打獨鬥,很少跟一群人有這樣的共同時間 |

說起共備工作坊最大的特色,也多次以協作員的身份參與共備工作坊、目前任教高雄市前鎮高中的周筱葳老師認為是「交流」,和其他學校教師交換在教育現場的發現,互相討論可以怎麽面對:「平常我們在學校準備課程,大多數都是單打獨鬥,很少會跟一群人有這樣子的共同時間,對一門課程去做腦力激盪或者是交換想法。如果藉由這樣的機會,跟來自不同地區的教師共同為某個單元想出一個比較一致性的教學過程和教學主軸,我覺得這是還蠻難能可貴的時刻。」

 

|「想與做一致」的深化應用 |

如何將在工作坊中所學帶進教學現場實際應用,關鍵即是「實踐的勇氣與覺知」,姿文老師認為共備工作坊提供的課程設計脈絡邏輯性很強,可以用來檢視課程缺漏之處,重新思考自己的教育哲學,並回頭檢視過去的執行,讓「想」與「做」越來越趨近一致。筱葳老師回憶起在共備工作坊的操作過程,就如同教室中應該發生的情境:「在每一個步驟操作之後,會回頭帶大家去看剛剛做了哪些事情,思考『我是怎麽想的?』、『我中途遇到什麽樣的困難?』其實這個也是我們在課堂上必須要發生的,就是帶學生去反思自己的學習經驗怎麽建構起來的。我覺得學東西跟把它應用出來,是兩回事,就像我都會強迫我的學生在課堂上想到的東西,要說出來、寫出來。我不許他們想在腦海裡,因為當他們寫出來,會發現是有落差的,甚至他腦中想了很多東西,可是寫出來可能只有五個字,所以從頭走到底是有一段很長的路程的。」

2020寒筱葳老師-DSC_6561.JPG
2020寒姿文老師-DSC_6401.JPG
2020寒-IMG_6392.JPG

什麼樣的教師應該參與共備工作坊?

 

「當教師意識到自己可能正在撞牆,甚至不知道撞在哪裡,但很想解決的教師。」

「如果當教師感受到對教學無力,好奇教的為什麽學生都不買帳,或者是好像發現了一些不一樣的備課方式,但理不清頭緒時,就適合來參加共備工作坊。」

從姿文老師和筱葳老師的回饋可以發現,共備工作坊的特點在於可以接觸到不同地區、相同教學領域的教師,透過共備試著找到不同的教學方式,同時釐清自己學科對於學生的價值及意義所在。

過去的課程往往講求系統化、效率,而到了現在則是以學生為主體、強調探究能力,必須花費很多心力在換位思考,這樣的教學轉換對教師們來說不是件簡單的事,學習的過程必須面對許多未知,其實是非常辛苦且需要勇氣的。

臺東共備工作坊已經不單是一場精進教學的研習,而逐漸成為一個讓願意實踐教學改變的教師都能共同參與對話及共創的平台。每次工作坊瑩光將持續調整課程內容、回應當今教學現場的真正需求,我們也期盼匯聚起教學現場的能量,轉換為勇氣與助力,與教師們一同面對在課堂教學中的挑戰。

2020寒-IMG_6571.JPG

臺東共備工作坊已經不單是一場精進教學的研習,而逐漸成為一個讓願意實踐教學改變的教師都能共同參與對話及共創的平台。

每次工作坊瑩光將持續調整課程內容、回應當今教學現場的真正需求,我們也期盼匯聚起教學現場的能量,轉換為勇氣與助力,與教師們一同面對在課堂教學中的挑戰。

bottom of page